武汉市江汉区故仙仪器仪表经营部 05年李敖见到天安门城楼内椅子,听说来历后直呼:坐了会烧屁股的
发布日期:2024-10-31 07:57 点击次数:151一场传媒风暴即将来临,一时间大陆100多家媒体,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这次的文化活动。
可以说,从来没有一位学者的大陆访问会,会引起这样大的轰动。
在李敖到达之前,网络上很多人对此次活动都比较消极,他们觉得李敖这个人是一个完全世俗的人,不仅贪财好色,而且将学术娱乐化。
《楚天都市报》的首席记者张欧亚,在接到采访任务时也曾在心里这样觉得。
但当他与李敖真正接触起来后,却产生了巨大的改观。
那么,李敖的这次大陆行到底发生了哪些趣事呢?已70岁高龄的他为何会不远万里,来到大陆参观?李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?
【李敖的求学之路】
1935年,李敖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。
那时的东北已经被日军占领,成立了伪满洲国,于是在1937年,李敖的父亲李鼎彝便带着家人南下,迁到了北京。
李敖在朝阳门附近的新鲜胡同小学,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,这是他曾经在大陆呆过最久的地方,也是他印象最深刻的回忆。
这次大陆行的过程中,李敖还专门回到了这所阔别了60多年的小学,学校里的师弟师妹特地排成两列,夹道对李敖表示了欢迎。
之后,李敖专门去探望了自己当年的班主任鲁荣坤老师,对方已有86岁高龄了,身患帕金森症,再不似当年那个笑容灿烂、目光如炬的女老师。
见到鲁老师,李敖心头涌起复杂情绪,他心怀敬意,单膝跪地,在湿润的水泥地上留下虔诚的印记。他双手呈上精心准备的美元红包,经过一阵亲切而谦恭的交谈后才恭敬地离开了鲁老师温暖的家。
在这段清闲的小学时光中,李敖的父亲李鼎彝,经常会骑车带着李敖和他的姐妹一起逛北京,从故宫到天坛、颐和园。
李敖对北京的记忆,如同一个生动的篇章,主要篇章内容源自过去几年的岁月。在这段时光里,北京成为他记忆中鲜活而深刻的场景。
小学毕业之后,李敖顺利考入了北平四中,但由于当时正赶上国共内战,北平即将发生战争。
为避战乱,李鼎彝携子匆匆南迁至繁华的上海。在安顿之际,李敖踏入了当地的缉规中学,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,逐渐融入这座城市的脉搏之中。
重返这所仅短暂就读数月的中学,李敖在2005年拾起那段尘封已久的回忆。他收到了自己当年的入学登记卡片,卡片上他的学号“5989”静静躺卧,仿佛在诉说着他那已然远去的青春岁月。
他很遗憾当年没能在上海多待一阵,因为不过一年的时间,当时的战火就弥漫到了长三角,李敖的父亲再次带着家人南迁,他们坐船来到了台湾,这一待便是一辈子。
迁居台湾之后,李敖以其在上海缉规中学的扎实学识和不懈努力,成功融入并荣登省立台中市第一中学的精英之列。
那时,李家过得非常的贫苦,李敖没有钱参加学校举办的任何课余活动。
有一次,李敖的学校组织远足,从没来过台湾的李敖对这里充满了好奇,他想亲眼看看自己在书中看到的日月潭。
于是,李敖便提议这次远足去日月潭看一看,同学们都表示赞同。
回到家之后,李敖便向李父提出了这件事情,希望父亲能把远足的钱给自己准备好。
结果没想到引来父亲李鼎彝的一顿苛责,家里连牙刷和牙膏都买不起,平常刷牙都只能用盐水刷牙,哪里来的闲钱能够让他去日月潭闲逛呢?
就这样,李敖只能放弃了这次远足计划,在同学们前往日月潭时,他就在家里看看书上的日月潭“解解馋”。
在看完自己从大陆带来的500多本书之后,他就去台中的图书馆去看书,以至于他后来对台中图书馆的熟悉程度已经到了,用鼻子闻一闻就能知道,这本书是哪个书店出品的。
他在台中一直读到高二,实在是读不下去了。李敖不愿意在上学,于是便选择了自己在家自学。
1954年,他成功考上了台湾大学,在这里攻读法律专业,但是读着读着,李敖发现他对法律实在没什么兴趣。
于是他大胆退学,重新读书,又考上了台大的历史系。从这个层面来说,李敖的叛逆,在大学时期就已经开始展现了。
【李敖谈大陆行的原因】
这次神州之旅共有12天,2005年的9月19日,李敖乘坐飞机从台湾出发,经停香港,最终在下午5点左右到达了北京首都机场。
由于时间紧张,李敖在第二天便开始了对北京的参观。
在拥挤的记者队伍中,李敖携带着他的宝贝儿女,十二岁的儿子和女儿紧紧相随,宛如历史的传承者,共同穿越时光的隧道,迈入神秘的宫殿大门——故宫的大门,就在这廿号的晨光中开启。
当时的他身穿藏青色的大衣,头发打理得十分有型,丝毫看不出是一位已经70岁的老人。
在故宫副院长和馆长的陪同下,李敖先后参观了三大殿等多处景点。
在游览故宫的那段时间里,众多游客纷纷偶遇李敖,他们的心情瞬间被点燃,纷纷主动上前与李敖热情打招呼,有的游客还热切地请求他为自己签名或合影留念,整个氛围充满了喜悦与激动。
李敖表现得十分温和亲切,一一同意之后,还向游客表示了自己的感谢。
在参观过程中,李敖对陈列的众多文物展现出了深厚的了解与兴趣,每一件文物都能引发他的共鸣,他的评论如数家珍,让人深受启发。对于这次难得的开眼界的机会,他满怀感激,收获满满。
参观即将结束之际,李敖特意将一件珍贵的乾隆皇帝所写的跋语捐赠给故宫,以此献上他对故宫博物院成立八十周年的个人礼赞。他把自己的感情注入了这件珍贵的礼物,表现出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敬重和传承之情。
接下来,讲解员带领着李敖及其家人缓缓走向天安门。步入天安门城楼,李敖目光所及,是一群披着明黄锦缎的椅子,它们被精心保护起来,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而庄严的历史。
向来豪放不羁的他,突生坐意。然而,当聆听讲解员对这排椅子历史的叙述时,李敖的脸上显现出微妙的忌惮,言辞之间不禁流露出一丝疏离。他后退一步,坦言无法就坐。
这几把椅子,曾经承载了毛主席、周总理等伟大领导人的休憩时光。在国家举办天安门典礼的盛大场合,它们见证了一代领导人的辛勤与付出,默默地扮演着他们的休憩港湾。每一把椅子都仿佛诉说着历史的记忆,仿佛在叙述着领导人面对重大国事时运筹帷幄的身影和思绪。
李敖十分敬佩,曾经带领劳苦大众走出苦难的共产党领导人们,所以当他听到这是他们曾经做过的椅子时,赶紧摆了摆手表示自己不坐了,甚至调侃的说道:
我怎么可能就这样坐下呢,仿佛坐下去便会燃起灼热的火焰,触及我的皮肤便会刺痛心扉。
临走之前,讲解员还专门给李敖拿来了一本记事簿,请求他在上面留言,作为曾经到此一游的纪念。
经过深思熟虑,李敖终于挥毫泼墨,书写下四个大字:“共生共息”。这四个字凝聚了他的心血与情感,表达了他深深的意愿和信念。
这四个字的含义可以说是一语双关,既表达了他对大陆的态度,其中的“共”字不言而喻,代表着中国共产党。
接下来的一天,李敖来到北京大学做演讲。在后续的采访中,李敖也曾提到,自己来大陆的原因,很大部分就在于自己想去大学里做演讲。
李敖渴望在这几个小时的演讲中,将自己五十多年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在外漂泊的心得体会,像老友一样娓娓道来,希望能对青年学子有所启示,帮助他们从过往的经历中汲取智慧与教训,成为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。
为何我倾心于北京大学?以下是我的三大动机:首先,它在我心中如同一座智慧的灯塔,引领我探寻知识的海洋。其次,那里的学术氛围浓厚,师长们的言传身教总能让我深感启迪。最后,它的卓越传统与前瞻性并驾齐驱,塑造了我的梦想舞台。
第一就是,北京大学历史悠久,学术成就很大。这里的学生是全中国最优秀的一批。
再次踏上归途,背后的动因源自李敖的父亲与姐姐,他们都曾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学生。李敖的心中涌动着强烈的愿望,想要踏足父亲的母校,去感受那份深深的情感。那里的一砖一瓦,每一道风景都与他心中最亲的人息息相关,让他渴望重新触碰这片土地。
第三个原因,则与北京大学曾经的校长胡适有关。
胡适不仅是李敖父亲和老师的恩师,更是李敖本人的恩人,曾经在李敖最穷困的时候,胡适主动资助了李敖1000块钱。
几十年前的1000块钱,对李敖来说,是一笔不小的巨款。
为此,在这次参观北京之际,李敖还专门向北京大学捐赠了35万人民币,为胡适先生立一座铜像,以回报胡适先生曾经对他的恩情。
这次演讲受到了北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,由于听讲人数太多,他们只能通过抽取入场券的方式让部分学生进入礼堂。
演讲过程中的礼堂气氛非常的热烈,很多存着“就是来看看”心思的学生,都被李敖的演讲所打动,一时间“李敖”的喊声,在大堂内环绕不断。
除了公务之外,李敖此次内地之行还掺杂着一份深情的私人愿望。他携带着自己晚来的宝贵子女,带着他们走出熟悉的环境,让他们感受祖国的风土人情,开阔眼界,增长见识。
李敖50多岁才拥有了孩子,来大陆参观这一年,他的儿子李戡才12岁、女儿李谌不过10岁。
李敖带着他的两个孩子来到这里,其初衷在于想让孩子们拓宽视野。因为他认为,从小在台湾长大的孩子们,如同笼中的小鸟,未曾见识过更为广阔的天空,需要通过此次经历,让孩子们打开眼界,见识更广阔的世界。
这几天,他们跟着李敖看过了万里长城,会感慨原来还有如此瑰丽的景象,就不会再想着计算家门口的小水沟有多长。
可以说,后面李敖的儿子李戡报考北京大学的经济学院,也有曾经参观过北京的原因。
李敖坦言,别看自己在外面像一头猛虎,在家里他却没什么地位。
因年龄鸿沟明显,他在与儿女相处时,时常扮演着祖父的角色。尤其面对女儿李谌,仿佛他是被命中注定的克星,总是难以捉摸她的心思。
当李敖在山上看书写书时,基本上没人能喊得动自己,唯有这个女儿,一通电话就能让李敖冒着深夜从山上下来,只是为了给女儿在试卷上签个名字。
深爱女儿如宝贝的李敖,每每欣赏孩子天真烂漫的童言童语,心中满是宠溺,因此从不与之斤斤计较,任其在爱的怀抱中自由成长。
【“诉讼大王”李敖】
面对纷繁的世事,李敖并不畏惧。他是引领事件发展的一方,更时常将自己置于法庭的原告席位之上,让那些被卷入争端的人成为被告。他的朋友们也曾对此疑惑不解,问他是否担心频繁诉讼的结果会对自己不利,是否会担心失败的可能。
他却非常乐观地向朋友解释,打官司就像在看一场球赛,他在乎的并不是最终的输赢结果,而是要体会打官司的过程,最后的结果对他来说意义不大。
所以即便是当时国民党的秘书长,曾经嘲笑式的威胁李敖,可李敖并不在乎这小小的威胁。
李敖,这位言辞犀利、行动果敢的斗士,曾经将矛头指向伪故宫博物院的院长,展开了一场长达四年的法律较量。在这场拉锯战中,院长备受精神折磨,而李敖却以坚韧不拔的姿态乐在其中。
我的老友李敖,这位熟悉他每一场官司的律师朋友,在谈及过往时,略带自嘲地笑了。他说,自己作为律师,已经深感疲惫于这场漫长的法律征途。然而,李敖却如同战士般,始终保持着斗志,无论岁月如何更迭,他打官司的热情始终如一,从未减退。
岁月流转,李敖的笔墨在诉讼的舞台上更加活跃,其诉诸文字的篇幅,甚至超过了专业律师的起诉状。无论对手的地位如何,无论是声名显赫的作家,还是位高权重的政府要员,李敖皆无所畏惧,敢于诉诸法律。
他并没有继承到古人所说的“得到人处且饶人”、“做人留三分”等思想,反而不断用自己的实践去向世人证明,面对不公平,就是不能忍,就是要敢争。
这也导致了一个现象,那就是李敖告人越来越随心所欲,但台湾却没有人敢去法院状告李敖,即便是李登辉也不例外。
经过这些年的官司洗礼,他们深刻体会到李敖的坚韧与顽强。深知李敖就像一块坚不可摧的硬骨头,任何轻率的挑衅都可能会引发无法预料的后果,甚至可能让自己付出沉重的代价。因此,他们心中明白,对待李敖绝不能掉以轻心,否则不仅无法寻求到公正,还可能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。
但李敖并不是逮谁咬谁,没有任何的标准,他自己心里有这样一杆秤,那就是是非。
如果违反了自己心中的正义标准,不管这个人是谁,哪怕他是蒋介石,亦或是一个政界的无名小辈,李敖都要告上一告,这样才能让自己心安。
李敖始终觉得,做的永远比说的有用。他对于自己的德行从来不自谦,曾经放言:
“整个台湾省,我是真正在历经几十年的历史后,仍然能够坚持如一的人。即便我曾经多次被抓进坐牢,我也从来没有改变过。”
可以说,李敖就是这样一个宁直不曲的人。
【结束大陆行之后的李敖】
李敖对大陆,是有自己的“大陆情结”在的,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台多年,却始终支持一国两制的原因。
但李敖本人并不觉得他的情感属于乡愁。他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讲述自己的感受:
唯有那些钟情于矫情诗意的诗人,时常流露乡愁情感,我这位铁血男儿,从未沾染这般愁绪。
当清华学子规矩排列,嘴里大声呼喊着“欢迎李敖先生回到祖国”时,李敖并不高兴,反而驳斥他们:
“什么欢迎?我从来没有离开过。”
他从不把自己这次的文化活动,当成是“荣归故里”。
在李敖的人生旅途中,几十年来,他始终如一,从未真正离开过他的精神家园。他的心始终伴随着他的脚步,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,仿佛只是在不同角落寻找与祖国更深层次的联系。他的存在和情怀,一直在祖国的脉络中流淌。
1999年8月,李敖在被征召为2000年台湾大选候选人时,就曾公开的表示,他参与的是中国台湾地区的领导人。
李敖在这个时期不断尝试涉足台湾的政界,但成功似乎始终与他保持距离。然而,就在他迈向人生的暮年之际,即已步入退休的年纪,但正当一切的尘事尘念都已老去之际,2004年的一次大选令人瞩目,这位名为李敖的人竟然奇迹般地当选了台北市南区的立法委员。
李敖花了3年的时间,在台湾的政界走了一圈,却发现太没意思了,实在不值得自己再去耗费晚年的休息时光。
于是,这个立法委员他并没有当多久。
从大陆回来之后,李敖便决定不再续选,放弃政治这条线,而是安安心心待在家里进行创作,这段时间他接连出版了《李敖议坛哀思录》等多部书籍。
他说,自己这些年来一直被边缘化,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要来了这点特权,但还是输了。现在他只希望自己能与这个岛彻底断开,整日在山上呆着写作、研究。
自大陆归来的他,依然保持着与曾经的李敖旧友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的深厚情谊。即使时间的流逝未曾让二人有所疏离,他们之间的联系如同涓涓细流,时常汇聚,永不止息。刘长乐总裁时常与李敖分享生活的点滴,保持紧密的沟通联系。
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盛情邀请之下,我们曾特别期盼李敖先生亲临现场,然而,因身体原因,李敖先生遗憾未能亲临北京一睹风采。
刘长乐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再次向李敖发出邀请,希望他到上海小聚。然而,由于身体尚未恢复,李敖礼貌而委婉地拒绝了这一邀请。虽然身体状况不佳,但他的坚定意志和个性依然鲜明,对于这次邀请,他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和感激之情。
恰好此时,李敖的儿子李戡放弃台湾大学,选择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攻读学位,李敖才借了这个机会又来了一次大陆。
关于李戡钟情于北京大学的原因,背后故事颇为引人入胜。
他在个人申请书中坦言,他的家族与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。他的祖父和姑姑都曾在那里深造,而他的父亲李敖先生虽未踏入北大的校门,但始终对此心存遗憾。
他知道台湾终归是要回归祖国的,而自己愿意做一片小小的桥梁。
另一个原因源自他12岁那年与父亲李敖共同踏足故宫的那次经历。他的父亲李敖得到了人们的敬重与热烈欢迎,这让他深受影响。
不过李敖心里也清楚,他曾对刘长乐坦言:
“我如今已经75岁了,身体越来越差,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回到大陆,我不愿意让你们看到现在的我,和原来的我比较起来有些可怜。”
但在2010年,李敖还是坚持来了北京和上海,还以贵宾的身份参观了当时正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。
后来的那些年里,李敖的身体愈发虚弱,但一直没有放弃过写作事业。
2017年,李敖接受记者采访,他向记者透露,自己罹患脑瘤,最长不超过3年的活头。
他谈到,自己还有两个目标没有实现。第一个就是尽快完成自己的《李敖大全集》85册,第二个就是把自己收藏的钱穆等人的信,捐给大陆的图书馆。
尽管在迟暮之年,李敖仍然没有忘记大陆,他希望虽然自己没有办法再次回到大陆,但这些他曾经珍藏过的文物,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。
未曾等到三年时光的悄然溜走,便发生了让人痛心的消息。2018年3月18日,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巨星陨落,台北荣民总医院中传来深深叹息——一代大师李敖离我们而去,享年八十三载。
就像他曾经说的:
“我想要以中国人的身份死在台湾,如果能够实现武汉市江汉区故仙仪器仪表经营部,此志不移了!”
栏目分类